English

歌德的第一个中译本

1999-09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郭延礼 我有话说

 歌德(1749-1832)是18、19世纪德国最杰出、最有成就的诗人,也是世界诗坛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。歌德十分喜爱中国文学,很早就读过中国的小说《好逑传》、戏曲《赵氏孤儿》、《花笺记》等作品,但中国人译介歌德的作品则是在歌德逝世半个多世纪之后。第一个翻译歌德诗歌的是近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马君武。

马君武(1881-1940)原名道凝,字厚山;后改名和,字贵公,号君武。广西桂林人。马君武系南社诗人,早年曾留学日本,后又两次赴德国留学,并在德国获工学博士学位。马君武在德国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,但他对文学非常喜爱。他对德国18、19世纪人文科学的光辉成就十分赞叹,对于这个时代所出现的大作家莱辛、海涅、歌德、席勒、维尔特、施笃姆,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异常敬佩。马君武翻译过席勒的《威廉退尔》,介绍过黑格尔的学说(写有《唯心派巨子黑智儿学说》),而对于诗人歌德,他尤其崇拜,他称歌德为“德国空前绝后一大文豪”。马君武是歌德诗的第一个中文译者。

马君武翻译的歌德第一首诗是《米丽容歌》(Mrignou),时间大约在1905年前后。

《米丽容歌》是歌德最有名的抒情诗之一,作于1783年11月之前,后收入歌德的《威廉·迈斯特学习时代》,作为迷娘歌唱的插曲,它也是“迷娘”歌曲中最著名的一首。诗写成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,一时为之洛阳纸贵,传遍欧美。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赖夏特、采尔特、贝多芬、舒伯特、舒曼、柴科夫斯基都为这首诗谱过曲,流传甚广。马君武把《Mrignou》音译为“米丽容”。现将译文第一节抄在下面:

君识此,是何乡?/园亭暗黑橙橘黄。/碧天无翳风微凉,/芍药沉静丛桂香。/君其识此乡?/归欤!归欤!/愿与君,归此乡。

我曾把马氏译诗与著名翻译家钱春绮先生的今译作过对照,发现马君武译诗是相当忠实于原著的,也较好地表达了原作的风格。而且我还发现马译也有自己的特点:一是把西方事物尽量地中国化,而又大体不失原意。比如他把Myrte(桃金娘)、Lorbeer(月桂)这种属于希腊神话中的典故(维纳斯和阿波罗的神树),分别译成中国受众可以理解的芍药和桂花。把Haus(别墅)译为家。这在20世纪初,还是比较符合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的。二是用了中国古诗和民歌中连章半重体的形式。如每章开头的“君识此,是何乡?”“君识此,是何家?”“君识此,是何山?”以及每章结尾的“归欤!归欤!愿与君,归此乡?”“归欤!归欣!愿与君,归此家。”“归欤!归欤!愿与君,归此山。”而这种表现形式又与原诗每章首句、结尾的反复吟咏基本相合,使这首中国式的古体译诗较好地表达了歌德原作的风格和韵味。

马君武翻译歌德的第二首诗是他的名著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中的一个片断,即维特在绿蒂家中为她朗诵莪相诗的场面,译者题为《阿明海岸哭女诗》。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系歌德的成名之作。作品虽系小说,但充满着丰富的诗情。马君武的这首诗,是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,语言明丽流畅,但情意凄婉哀切,如泣如诉,颇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歌德原作的风格与韵味。

“五四”前歌德作品的中译,据我所知,除以上两首外,还有苏曼殊译的《〈沙恭达罗〉颂》、应时(1886-?字溥泉,浙江吴兴人,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)译的《鬼王》(收入他的《德诗汉译》译诗集,1914)。以上歌德的这四首译诗已成为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珍品,值得我们特别关注。至于歌德诗歌及其他作品的陆续译成中文,那当是“五四”之后的事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